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作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发生于1986年,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动物伤亡。事故发生后,为了应对紧急危险,当局迅速决定对核电站周边地区实施隔离,这片区域因辐射量极高而被命名为切尔诺贝利禁区,除专业研究人员外,禁止公众进入。
时至今日,这场灾难已过去近4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危险辐射已逐渐消散,切尔诺贝利禁区内再度焕发生机,众多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为了深入了解核事故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纷纷进入该区域,特别是针对东部树蛙展开了细致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学快报》上。
Pablo Burraco,作为此次研究的作者之一及Estacion Biologica de Donana的博士后研究员,在接受IFLScience采访时,详细分享了研究内容及经验。他指出,切尔诺贝利禁区当前的辐射水平已不足以对野生动物造成明显的有机体损害,至少在禁区的大部分区域是如此。他还强调,这一结论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释放的最危险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极短,辐射水平在事故发生后几个月或几年内迅速下降。
为了验证安全性,研究人员持续跟踪辐射水平,并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辐射暴露量进行比较。Burraco表示,在某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工作两周(每天数小时)所积累的辐射量,与看一次牙医时所受的辐射量相当。
在探讨辐射水平对野生动物的具体影响时,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了东部树蛙的颜色变化。他们发现,树蛙皮肤上的色素相较于核熔毁事件前明显加深,从绿色变为近黑色。Burraco推测,这种颜色变化可能是为了在过去更高辐射环境下生存所需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尽管目前尚未对这一推测进行深入研究,但他认为,这种色素沉着差异在当时极高的辐射水平下可能有助于树蛙的生存,而现在这种适应性可能仍然发挥着作用。
然而,尽管野生动物在切尔诺贝利禁区内似乎过得很好,但关于辐射对它们产生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遗憾的是,由于俄乌冲突爆发,研究小组不得不暂停研究并撤离该地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野生动物而言,人类的远离或许比核泄漏的辐射威胁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