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十八崴按此进入秘密通_伊犁园区2024免费直达官网_深夜十八款禁止视频免费观看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核技术应用产业:锻造“龙头”企业

2018-10-30 16:27          核技术 中国同辐
2018年7月6号上午9:30,香港联交所,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琰彬高高举起手中的锣锤,一锤落下,伴随着清脆的锣音,中国同辐成功上市,成为H股市场的核技术应用第一股。这一帧画面伴随着激动的心情永远封存在孟琰彬的内心。踏入全球资本市场,这家被誉为核药“龙头”的企业腾飞之势尽显。
 
此刻,同样激动难抑的还有已经伴随着这个产业走过了35年光阴的中国同辐总经理武健。对比往昔,他颇为感慨:“一个计划经济下为进口同位素而成立的只有几十个人的专业性公司,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洗礼,如今成为香港资本市场同辐产业第一股,公司从思想到理念、从组织到人员、从产品到模式、从产业领域到市场范围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经历过这一蜕变历程的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与激动。上世纪80年代,我刚刚踏入这个产业时,每年都要召开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订货会,那时的画面我至今记忆犹新:摆开一圈桌子,我们中国同位素公司(中国同辐的前身,2011年改制重组成为中国同辐)作为协助政府部门对全国同位素及其制品的科研、生产、应用单位的年度计划实施全面管理的单位,让来自各地的同位素使用单位填报年度订货单,再统一协调发给全国仅有的几家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的生产供货单位,由他们按计划组织生产和供应。那个场景最为真切地反映了这个产业当时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同位素公司成立初期的职责定位。”
 
的确,中国同辐的诞生、发展和壮大,始终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1983成立的中国同位素公司,从握着50万元的开办费起家,到如今年主营业务收入逼近30亿元、成功上市的核药 “龙头”,中国同辐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依靠自我提高向国际合作发展的完善、再从现代企业建设向资本市场升级的过程。这家企业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回首来时路,无论是市场经营中勇立潮头的抢滩,还是体制改革中不遗余力的推动,亦或是产品科研中破釜沉舟的投入,这家企业踏出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勇”字当先。这份精神气质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企业的共同的精神内涵。
 
  50万元起家——
 
  经营中长袖善舞,产业规模迅猛扩张
 
1983年4月30日,当时的核工业部向部属各单位印发了《关于成立中国同位素公司的通知》,这家公司使命明确:“核工业部领导下的技贸结合、产销合一的专营公司。”此后,国家科委、卫生部、公安部明确规定:“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的订货工作,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进出口业务,经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88年由核工业部组建而成)同意,由其所属的中国同位素公司组织办理。”又是专营,又是多家部委指定,公司初期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可见一斑。
 
但无论如何,揣着50万元的开办费,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北京北方所、上海公司、深圳公司,开始布局全国,开启产业发展之路。1988年,在核工业部设立同位素管理办公室后,中国同位素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弱化,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市场经营上。“以国际贸易带动同辐产业扩展,实现‘贸工结合’;利用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加快同辐产业升级,实现‘技工结合’;通过产品经营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实现同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谈及公司经营时,武健这样表述。
 
同一时期,在核工业的两大科研基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还深藏着两家以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研制为主的机构,一个是原子能院的同位素所(后改制为原子高科,并入中国同辐),另一个是核动力院一所的同位素业务单元(后改制为中核高通,并入中国同辐),两家单位一直从事同位素及其制品的研制工作,为国内各类用户提供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和相关服务,是传统的军工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三家单位并驾齐驱,发挥各自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投身市场。同时,肩负着同辐产业发展的重任,开启了同辐产业改革发展的征程。
 
市场需求迅速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上世纪90年代,同位素公司等单位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走国际合作之路,市场化步伐骤然提速:1992年6月,同位素公司以贸易为纽带与英国Amersham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在深圳成立“深圳西卡姆同位素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子感烟式火灾报警器用源的生产企业,原子能院同位素所与俄罗斯组建双原公司,保证了我国反应堆启动中子源的来源;1993年5月,同位素公司、原子能院同位素所、华原科发展公司与美国新科医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生产供药模式,建成中国第一家核药房,大大促进了中国临床核医学的发展……“那一时期,市场中到处活跃着我们的身影,在积极扩大国际交往中,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多家合资公司,通过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了我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应用水平,先后实现了裂变钼-锝发生器的国产化、30MeV加速器实现同位素生产供应等重大产业突破。通过自主研发,国内首套伽马刀源投入运行,锶89、碘125籽源治疗药物成功上市。”随着产业的壮大与发展,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同辐也将其产品推向了国际:2013年,向马来西亚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出口辐照站一座;放免药盒出口到韩国、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作为全球第三大钴源供应商,向英国出口300万居里钴源,实现钴源规模化出口;呼气测验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向美国、伊朗、埃及、越南等国家出口伽马刀设备用放射源……
 
在能力建设与产业布局上,中国同辐也一刻未曾停歇,在核医学、工业放射源、辐照加工、射线仪器等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近十年,二十几个医药中心开工建设,目前全国建成11个医药中心,在建15个,选址布点5个;“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深圳、成都两大药物基地,建设现代化辐照站3座,实现运营辐照站8个,建立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形成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产业格局;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拥有几乎全部国内上市品种文号,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放射源领域,是全国唯一可以生产供应放射源的机构;在辐射加工领域,具有辐照技术和工程的EPC资质,该牌照全国仅发放了3个,中国同辐及其子公司占了其中的两个,竞争优势显著。
 
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同辐是我国最大的尿素呼气试验药盒和测试仪制造商,市占率达到78%,同时也是中国唯一能够生产全部碳13尿素呼气试验药盒、碳14尿素呼气试验药盒及尿素呼气试验测试仪的公司,拥有最多的尿素呼气试验产品专利。
 
在经营产品的同时,中国同辐的资本运营也堪称经典。2007年,同位素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控股中核海得威,通过股权置换使安徽养和公司成为中核海得威的全资子公司。中核海得威凭借这一优质资源,在“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7.28%、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达31.01%,并于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三次获中核集团业绩突出贡献奖。此后,原子高科收购上海安盛科兴,中核同辐整合集团公司内部的辐照产业等;2017年,完成赛王项目收购,成立泰州辐照公司。每一次收购,都是一次成功的“开疆扩土”。
 
经营上的长袖善舞奠定了中国同辐如今的行业“龙头”地位——它是国内最大最全的进行放射性药物及放射源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推广应用的企业:拥有55家下属企业、近2000名职工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每年可向市场供应70多种核素500多种产品,一些产品用户超过6500家,有些产品已进入国际。2017年底,中国同辐实现营业收入27.12亿元,是1985年成立之初销售收入的285倍。
 
  华丽转身——
 
  坚定改制重组之路,缔造“中国同辐”版图
 
一支烟接着一支烟,一个会接着一个会,一个矛盾纠葛接着一个矛盾纠葛……从2010年8月一直到2011年底,当时的同位素公司总经理王国光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旋涡中,身边涌动的各种激流让他应接不暇。所有激流的交汇点即旋涡的中心就是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改制重组。“没有这场毅然决然的体制机制变革,就没有今天作为核技术应用产业平台的中国同辐,也不会有如今的上市融资、步入产业发展全新阶段。”武健在回忆往事时表示。
 
中国同位素公司和原子能院同位素研究所(原子高科)、核动力院一所(中核高通),这三家企业无一不是从体制机制改革中一步步走来。“以现代企业建设建立和资本运作为主要标志,规范运行”,在2000年后成为中核集团旗下同辐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首要命题。
 
先是原子高科、中核高通成立和同位素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2001年5月,“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3年3月,原子能院将成熟的同位素产业注入原子高科,从而使公司主营业务扩展至同位素与辐射技术领域。2002年6月,中核高通公司注册成立。2007年,同位素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成为中核集团独资的有限公司,为其后搭建集团层面的经营管理平台打下了基础。这之后,原子高科成功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成为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系统第一家在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迈出了接通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这三家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中辗转腾挪,如同平行线一样,靠先发优势自我发展着,但由于业务领域、经营范围多有交叉,平行发展的同时又存在竞争。而当这一产业发展行至“中盘”,最难熬的一场体制机制变革兜头而来。
 
“若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打破既有的体制障碍,以市场和产品为导向组建板块,整合三方资源,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一个全新的同辐行业龙头企业。”王国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说道。
 
要将这三条平行线“拉拢”,难度可想而知。2011年12月,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中国同辐正式成立,以中国同位素公司为平台,整合重组了原子能院控股的原子高科和核动力院控股的中核高通,完成了产业重组与公司名称及注册资本的再次工商变更,同时,这也标志着中核集团实现了核技术应用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历史性创新。
 
重组大幕刚落,上市工作又推上了日程。围绕上市,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解决了近400人的事业身份问题;解决了历史遗留土地房产的问题;解决了同业竞争这一资本运作的“红线”问题……在中国同辐上市之际,孟琰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次体制机制改革都犹如脱一层皮,但就是这样的痛苦,让中国同辐历经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最终能够重新构建公司肌理,管理更加透明、规范。”
 
  产品科研——
 
  不忘“技、工、贸结合”初衷,始终占领创新高地
 
2018年1月19日上午11点,一上午的忙碌还未结束,“叮”的一声,一条短信显示在中核同兴(北京)核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宏建的手机上:“国产钴60的集装箱已经安全装船驶向美国西雅图……”他心头一松,这是国产钴60首次规模化走向海外。从产品研发打破国内空白,到年生产能力达600万~700万居里,国内市场稳扎稳打,再到批量化销往海外……谈及为了打造“中国钴源”多年来付出的艰辛努力,无论是牵头工业钴60研发的中核同辐副总工程师刘金祥,还是牵头医用钴60研发的中核同辐副总工程师田建春都唏嘘不已。
 
中国的钴源生产在原生产堆逐渐退役的过程中也渐渐销声匿迹,国内钴源100%依赖进口。而一方面钴源的应用几乎遍布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钴源市场具有集中度高、技术门槛高、安全要求高的“三高”属性,这些都向我国钴源生产空白发出了严重警告:关键产品自己没有生产能力,难保不会在关键时刻被国外厂商卡脖子。身处市场一线的同位素公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在当时,解决钴源国产化的问题,不是我们这样体量的一家公司能完成的,但作为国内和技术应用产业的中坚力量,我们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必须要着眼于全行业,乃至国家的利益。”在武健心里,同位素公司成立之初属性就很明确——技、工、贸结合,“作为行业龙头,大力研发,攻克技术难关,我们责无旁贷。”
 
为此,同位素公司牵头并多方筹措,投资近2亿元,开启了重水堆生产工业钴60项目研发之旅。2004年10月,该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同位素公司、秦山核电三期、中核北方、原子能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上海核工程院等多家企业联合推动。漫长的7年奋战后,2011年,我国第一批工业钴60出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工业钴60放射源生产技术的国家。此战之后,2015年,中国同辐又牵头开展医用钴60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2017年4月15日,我国首批医用钴调节棒投入辐照生产。
 
“近2亿元的投资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几乎是当时同位素公司一年的总收入,而且研发周期非常漫长,牵涉单位众多……对中国同辐而言,我们的决心之大可想而知。而工业钴60产品开发,只是众多产品研发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同辐多年来对同辐产业的执着情怀、战略眼光、合作精神和担当的勇气。”刘金祥告诉记者。
 
而40年来,原子能院同位素所、核动力院一所,发挥科研院所研发优势,先后在裂变钼生产、加速器生产同位素和凝胶型钼-锝发生器、放射源制备的研发工作中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的显赫成绩。
 
得益于研发投入和大力创新,中国同辐近年来在科研开发领域成果丰硕。2014~2016年,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并荣获“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行业领军企业”称号。目前,该公司已注册200多项专利并已提交60多项专利申请。
 
还有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同辐研发团队共有168名研发人员,其中150人持有相关专业岗位的高级职称、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国内博士生导师;2017年,研发开支为7350万元,约占当年总营收的2.8%。近两年来,中国同辐通过合作和自主建设,分别成立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中心、与四川原子能研究院合作成立成都同辐研发中心、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材料改性研发中心等。目前有9个药物的研究工作进入不同审批阶段。
 
“不断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国同辐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核工业产业链条中,核技术应用与民生最为贴近,市场化走得早一些,也走得快一些。我们从来都不是一家纯粹的贸易企业,而是一直以‘技工结合、贸工结合’和同辐产业的扩大及质量的升级为己任。我们从未忘却成立时的初衷,做中国同辐产业的龙头,成为世界同辐产业有影响力的一流企业。”武健强调。
 
  编辑点评
 
  改革创新 快速起飞
 
从国字号专业公司到在港上市的核药“龙头”,中国同辐的前世今生足以成为见证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蜕变过程中,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也积累了强大的底气和实力,正在向新高峰逐步挺进。
 
改革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做大做强。当前,发达国家的核技术应用产业贡献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4%,与之相比,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非常小。对于正在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中国来说,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势在必行。为此,中核集团通过毅然决然的改制重组,打破了以往各自为营的局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整合了市场资源,全力打造出产业“龙头”,向成为国际一流的核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供应集团奋力前行。
 
创新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如果说三四十年前的改革创新是冰河解冻,那么新形势下企业的创新则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而整合了行业精英力量的中国同辐更加有信心有实力延续此前几十年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优良传统,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推动产业经济迈上新台阶。事实上,只有从技术、产品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顺风顺水,畅行无阻。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同辐也将在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的道路上加速行进、快速起飞,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健康产品,为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阅读排行榜
德化县| 屏山县| 禄劝| 漳州市| 文成县| 东乡| 钟祥市| 马公市| 凉城县| 松桃|